摄影作为一门独特的视觉语言,其魅力在于能够精准地引导观者的目光,将核心信息与情感高效传递。在观赏一幅优秀的照片时,观者的视线能被牢牢锁定在主体与关键兴趣点上,不被无关杂物干扰。视觉引导,正是决定观者获取照片信息效率的关键因素,它能够为作品增添故事性与艺术性,引领观者深度理解摄影者的表达意图。
视觉引导遵循特定规律。从视觉心理角度分析,人们普遍倾向于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浏览画面,画面的上方与左方区域更易吸引关注。而且观赏一幅照片时,人们往往先通览全局,随后目光聚焦于感兴趣的局部。在构图中,视觉中心通常位于照片中间部位、较大或较近的物体处,以及对比强烈、色彩鲜艳的区域。从选取最佳取景范围、吸引注意力,到引导视线流动、规划画面秩序,直至留下深刻印象,这一系列操作共同构成了对画面构成要素的视觉引导。 引导线在构图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的视线习惯于沿着画面中的线条移动。有效的引导线既能提升照片观赏性,又能传递作者情感。引导线可分为自然与人造两类,它们广泛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光影、颜色、线条,乃至楼梯、马路、灯柱、流水等,皆可成为照片中的引导线。拍摄时,若能巧妙纳入线条元素,或在后期予以强化,使其指向主体,这些线条便会成为绝佳的引导工具。无论是自然界蜿蜒的曲线、城市中规整的直线,还是光影交织下隐匿的线条,都能引导观者目光在画面中游动,传递摄影者的情感与信息。例如,对角线往往能为画面注入动感与张力,水平线则有助于营造宁静、宽广之感。拍摄风景时,摄影者还常常利用天际线、山脊线等自然线条,将观者目光引向主体或远方,塑造深远空间。 巧妙处理透视关系同样是引导视线的常用手段。当被摄主体旁存在栏杆、扶手、墙体等明显透视元素时,摄影者可巧妙利用这些元素,使视线顺着透视方向汇聚于主体,强化主体在画面中的核心地位,增强画面的视觉张力与层次感。 明暗关系也是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的有效途径。虚化背景、采用纯色背景或压暗背景等手法,均可实现引导视线的效果。运用明暗关系时,摄影者需留意拍摄环境,选择阴影与高光对比强烈之处拍摄,并将主体置于高光区域使其得到突出。 疏密、色彩等方面的对比手法同样能引导视线。例如,低角度拍摄桥梁时,利用黄色车道分隔线与灰色路面形成的鲜明对比,可显著增强视觉引导的效果。 视觉引导贯穿摄影实践的始终,从前期构图到拍摄实践,再到后期处理,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它的运用与把控。许多佳作看似一气呵成,实则蕴含复杂的视觉引导技巧与精细的画面元素安排,具有深度与韵味,引人深思。
城市脉动 谢永春 摄 点评:作者利用慢门手法拍摄,捕捉车流的光轨。车灯如流,汇成一条条光的河流,穿梭在城市的脉络中,展示出这座城市夜晚的活力。
磐龙药谷 陈建权 摄 点评:这张照片运用航拍视角,展现出宏大的自然景观。田野间的整齐线条成为天然的视觉引导线,引导观者视线向画面深处延伸,直至被云雾环绕的山峦,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云雾在画面中起到了分割和烘托的作用,将天地自然划分出层次,同时烘托了神秘缥缈的氛围。
苏河之眼 童培捷 摄 点评:作者巧妙运用城市建筑的航拍俯视效果,以俯瞰的视觉引导营造出立体纵深效果,诠释立体构成之美的同时,又引发观者对建筑产生时间和空间的视觉联想,深化了主题。
昔日荒山变果园 罗莉 摄 点评:画面左侧醒目的宣传牌成为视觉起点,顺着宣传牌,观者视线自然移向正在果园劳作的两位人物,她们的动作又引导视线在果园场景中流转。地面上排列的橙色果筐形成一条隐性线条,进一步将视线导向画面深处的果树和远处的山峦。
乡村摄影师 陶晓群 摄 点评:这张照片通过虚实对比来引导视觉。前景中身着蓝色外套、手持手机拍照的老人被清晰对焦,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他的动作和姿态自然地吸引观者目光。背景中的人群则被虚化处理,不会分散对主体人物的注意力。开放式构图引发观者对画面外场景充满想象。
鬼斧神工 李伊君 摄 点评:前景中纹理清晰的巨大岩石构成框架,引导观者视线向画面深处延伸,聚焦到远处的孤石,形成视觉上的层次和纵深效果。光线运用巧妙,夕阳的暖色调光线斜射在岩石表面,强化了岩石的纹理和轮廓,明暗对比突出了立体感。
建设者 王明晶 摄 点评:建筑外立面的蓝色几何玻璃块形成重复且有规律的线、面结构,引导观者视线向上移动,聚焦到正在作业的工人和起重设备上。黄色的起重设备部件在蓝色背景中格外醒目,成为视觉中心。工人的动作和位置进一步展现了建筑施工场景。
老手艺 邹永江 摄 点评:包围式构图将观者视线引导至画面中心,大人与孩童互动抓拍到位,人物神态比较自然。“决定性瞬间”的捕捉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
采茶忙 付潘明 摄 点评:人物从右至左依次排列,形成一条自然的视觉引导线,观者视线会随着采茶女的动作和位置移动。光线均匀,阴天的漫射光避免了强烈阴影,使人物肤色和茶叶色泽自然呈现。红色民族服饰与绿色茶园形成对比,吸引目光,展现出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
金鸡峰丛 李建明 摄 点评:蜿蜒的道路作为视觉引导线,从前景延伸至远方山峦,自然地牵引观者视线,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层层递进的山峦与弥漫的晨雾构成丰富层次,对前景的田野起到衬托作用。清晨阳光洒下,与冷色调的雾气、天空形成对比,营造出静谧、空灵又充满希望的氛围。
夏日乡村 强勇 摄 点评:作者利用公路的延伸形成对角线构图,引导观者的视线穿越层层叠叠的绿色田野和错落的村庄,直至远处朦胧的山峦,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展现出乡村田野的生机与活力。
山塘雪夜 刘水 摄 点评:这张照片运用俯拍视角展现古街夜景。两旁错落的屋顶形成框架,引导观者视线聚焦到中间熙攘的街道,街道上的人群与灯光成为视觉中心。屋顶线条向远处汇聚,增强纵深感,生动呈现出古街的独特风情与生活气息。
春暖花开 王景 摄 点评:这张航拍照片巧妙运用线条和色彩引导视觉,河岸以及沿河岸分布的樱花树形成了自然的曲线和重复元素,绿色的农田、蓝色的湖水与粉色的樱花形成鲜明且和谐的色彩对比。光线明亮且均匀,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媚且充满生机的氛围,凸显春日美景的迷人。
五彩四明山 陈宏 摄 点评:游龙般的林间公路以对角线式走向将画面分割成两个部分。跳跃的色点大小不一地交融在一起,制造出一种繁星闪耀的跳动感,让画面呈现出大地调色板般的效果。
中国扎染 郑向清 摄 点评:两个人物目光一致,将观者视线引导到扎染布上,重叠的蓝色线条形成几何美感。人物的红色上衣在蓝色布料的衬托下格外醒目,具有一定的视觉趣味。
温馨一刻 任永祥 摄 点评:这张照片通过人物互动来引导视觉。拍摄者的动作自然地将观者视线引向被拍摄的母女,母女俩欢快的姿态和色彩明亮的衣着成为视觉焦点。对背景中的花丛和木质建筑的虚化处理使其不会喧宾夺主,有助于营造温馨的氛围。
文章刊发于《中国摄影报》·2025年·第 16期·12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