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1 08:35

那 水——家乡的记忆之四

那 水

——家乡的记忆之四
    我的家乡是名副其实的依山傍水之地,村子西面是赭山,主要农作物有地瓜、谷子、高粱、棉花、芝麻、绿豆等。赭山下就是用泉水灌溉的万亩良田,村南、村北都是上好的水浇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村东是水田,主产明水香稻。村子西边有一条1966年修建的人工河,叫“三支干渠”,水是从明水眼明泉群(以前叫西麻湾)流过来的。村子大西门外的上山之路建有一座两个桥墩、双向行驶的跨河大石桥,石桥两侧的东西两岸专门用石头垒砌了多层的台阶。每天来此洗衣服、洗家什的村民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进入腊月廿后,家家户户都把家里大扫除整理出来的物件和准备过年用的各种菜蔬拿到这里来洗刷,家具、炊具、衣服、猪下货、白菜、萝卜、海带……应有尽有。大家一边清洗着自己的东西,一边毫无约束地大声交谈、说笑,真可谓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村子东边有三条从百脉泉群(以前叫东麻湾)流出并行向北的河流。东边的一条就是著名的绣江河,这是章丘市境内最大的一条河,也被称为章丘的母亲河。因水中翠绿的苲草随水流飘动,波纹如绣而得名。我们当地人称它叫“东河涯(读:yai)”。其河床最深,河面最宽,水流量最大,且碧绿的水草密布,只有成年男人才敢下去洗澡。1952年章丘县政府曾组织在中营东侧的河段修筑了拦河大坝,建造了水利发电厂,周边的村庄都通上了电,后因水流量不稳定而无奈停用、废弃。
http://r.photo.store.qq.com/psb?/8f1ae3ea-77fc-4b9c-9aa1-d7a074c2e164/qFpUSNZwZoCrdJ9B*lMZkNesLqUXeXuoxYeSV7PiuZU!/o/dMANWeF2GgAA&ek=1&kp=1&pt=0&bo=0gOAAgAEngIFAOg!&t=5&su=1252072881&sce=0-12-12&rf=2-9

    西边的一条河面最窄,水流量最小,中段有一大石板搭成的桥叫“金岩桥”。这是妇女们经常在此洗衣服、洗澡的地方。中间的一条河面宽度、水流量居中,中段建有水磨房,有三盘大水磨,村里人都把这里叫做“三盘磨”。每盘水磨都是由磨房、引水道、水轮、磨盘和磨轴等部分组成。河水沿着引水道汹涌而下,湍急的水流冲击着水轮带动石磨旋转。水磨起初被用来研磨祭祀用的香料(用柏树根、榆树皮等作原料),后来改作磨面粉。在尚未通电的年代,这日夜旋转的水磨,不但节约了能源,而且还是没有污染的环保磨面工具。其实,在我的记忆中,东、西两边的水磨已经没有了,只有中间的那盘大水磨。我与小伙伴们经常钻到下面去看那水流冲击木轮旋转的壮观情景。


    东南侧的水磨拆除后,由于水势落差的原因,水流湍急,在引水道的东面被冲击形成了一个开阔而很深的大水湾,叫“闸湾”。这是我们这些半大男孩经常在此洗澡的地方。记得我上二年级时的一个下午,李桂珍老师领着我们去洗澡,她组织女同学在“金岩桥”处洗澡,让我带领男同学到“闸湾”处洗澡,两处东西相距约有200多米。那时农村人都不讲究,二十几个男同学,都是脱得赤条条地跳入“闸湾”,有打水仗的,有潜水捉迷藏的,玩得非常开心。我们几个胆大的同学,还站到高高的闸桥上面,学着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样子,高喊着:“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纵身跃起,一头栽入水中,潜泳很远才再钻出水面。这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我的小伙伴彭其昌从闸桥上跳下呛水休克,被水流冲出很远。刘炳新同学首先发现,大喊:“彭其昌怎么了?怎么被水冲远了!”我马上招呼几个同学追过去,把他抬上了河岸。只见他的脸色惨白,没有一点血色,吓得我六神无主。一边安排同学去报告老师,一边呼喊附近干活的村民过来帮助抢救。不一会儿,李老师神情惶惶地赶来了,急乎乎地命令我与韩同荣同学马上回村去叫彭其昌的父母。我俩二话没说,撒腿就向村里跑去。当我俩领着彭其昌的妈妈匆匆赶来,正碰上李老师与同学们正背着已经苏醒的彭其昌向回走。这时我俩才发现各自还都一丝不挂呢,脸一下子就红了,蹲在地上大喊:“我们的衣服呢?”刘立婷同学在老远处回答:“我给你们拿着呢!”说着就把我俩的衣服送了过来,我们这才急匆匆地穿上了衣服。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总是觉得既后怕又好笑。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1 08:39

    村子南门外到浅井村的大路两边都有小河,也是常年流水不断。这一片河流密布、水网纵横的地域就是著名的明水香米的主要产区。    明水香米,因其仰仗百脉泉源头之水浇灌,又被称为“泉头米”。作为山东省著名的特产之一,已经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从明朝开始就作为贡米向皇室进献。其米粒微黄,呈半透明状,颗粒饱满,米质坚硬,色泽透明,油润光亮。明水香米在水稻生长开花时节,就香气袭人;在蒸煮时,甜丝丝的香味四处飘散;蒸成的米饭吃起来清香爽口,令人回味无穷。民间有“一株开花十里香,一家煮饭香全庄”的赞语。     明水米虽香,但从育秧到收获却是一个十分漫长而艰辛的劳动过程。每年秋收结束后,就要翻、耕稻田,为来年做准备。春节后先向稻田里运粪,施足底肥,再平整好稻田。清明前后选择水肥条件好的地块,整理成一个个长方形的秧圃,开始撒种育秧。到六月上旬起秧、插秧。在水田中插秧可是个技术活,如果插浅了,秧苗栽不住,会被水冲起而出现“跑秧”;如果插深了,又会出现秧苗成活慢,甚至烂根死秧现象。插秧须先有人“定向”,俗称“打夹垄”,目的是不管地块多么不规则,都要把秧苗插得整齐顺直,这可是老农们的绝活,汝川大爷就是插秧的老把式。只见他背向倒退踏进已经平整好的水田里,两脚适度叉开,弯下腰身,左手攥着秧苗,拇指与食指联动,不停地把一撮撮的秧苗分离好,右手一次次从左手中分取秧苗并迅速插进水中,随插随向后移动身体。动作娴熟,速度极快,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不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田埂的另一头。一眼望去,四行秧苗就像用直尺量过一样笔直地挺立在水中。其他人靠在他新插秧苗的一侧开始插秧,就不至于把秧苗插得东倒西歪了。我第一次学插秧,就是汝川大爷教的。按照他讲的要领,我先在田埂上进行模拟练习了一阵,然后才下到水里开始实际操作。一阵手忙脚乱,累得腰酸背疼,时不时地偷着直起腰来喘口气。好不容易插到头,站到田埂上回头一看,四行秧苗歪七扭八,惨不忍睹。汝川大爷告诉我说:“插秧弯下腰后,要一鼓作气插到头才行。你仔细看一下,你在哪里直过一次腰,哪里就会出现一个弯。”仔细一看,还真就是那么回事儿!    栽种的秧苗成活后,就要根据成长情况适时地除草、施肥、喷药。特别是给稻田除草,并不像田间用锄头除草那样轻松,而是要双膝跪在水中,用手去拔草、松土,这叫做“爬稻子”。“爬稻子”时,稻田里的水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水太小了,地发硬,不能把水草的根拔出来;水太大了看不见那些小草,拔不干净。稻子从插秧到成熟,至少需要“爬”三遍。在“爬第三遍稻子”时,稻棵已经有半米多高,那时天气已经非常炎热,太阳把稻田里的水晒得滚烫。人跪在稻田里,上有太阳晒着,下有热水烫着,腿和胳膊被稻叶拉的生疼,蚂蜱和蚂蟥还经常钻进肉里吸血,那个滋味可真是不好受啊。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1 08:41

    秋天来了,天气凉了,水稻渐渐成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把稻杆压弯了腰,秋风一吹,稻浪起伏,放眼远望,犹如金黄色的海洋。早晨,河面上、稻田里,香雾缭绕,烟波迷蒙,如诗如画。傍晚,长河落日,一望无际的稻田在夕阳的辉映下,染上了一层淡淡的红晕,随着那持续而又温柔的晚风,四处流淌着金黄色的波浪,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诱人的新米清香。
    霜降过后,山上的地瓜刚刚刨完,就到了水稻的收割时节,稻田里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收割景象。这时节气温已经较低,稻子上结满白花花的霜雪,许多水田里也结了一层薄薄的冰碴子。人们收割水稻,一般是穿着水鞋,卷起裤脚和袖口,两腿分开站立在泥水里。左手反抓住稻秸,右手紧握着镰刀刀柄,将弯弯的镰刀伸到稻子根部,猛力拉向两腿之间,一墩稻子就齐刷刷地割了下来,被有序地摆放成排。稍加晾晒后,先打成捆,再从泥泞的稻田里把稻捆背到或者挑到小路边,等待装车。
    把一捆捆的水稻从田间运到场院里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整个稻田区域仅有南、北两条小路。北面的一条是从“南店后”经过“金岩桥”、“三盘磨”直通到“东河涯(yai)”。南面的一条是从“四棱子碑”先向东,再向东南直通到浅井“学校后”。两条路都是狭窄、弯曲的羊肠小道。由于是水田中的小路,路基都比较松软,还有很多用石块搭成的小桥,非常难走,翻车的事故经常发生。把水稻捆装上独轮手推车,壮男劳力推车,妇女劳力拉车,把稻子运到场院,进行脱粒。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1 08:42

    水稻脱粒最原始的方法叫“摔稻子”。先将石磨盘等斜支在场院的空地上,操作者双手攥住一把稻子的根部,举起后猛力摔击在石磨盘上,使稻粒脱落,边摔边检查,直到把稻粒全部摔干净为止。这是一种古老的脱粒方法,脱粒效率很慢。后来出现了脚踏式脱粒机,就是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木架上安装了一个用木条做成的滚桶,木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三角形铁鼻子,木架下面设有脚踏板,通过木架侧边的大小齿轮与滚桶相连接。操作者一只脚不停地踏踩踏板,两只手握住水稻的根部,把稻穗放在滚桶上不停地转动,直到把稻粒脱干净。1963年通电后,又出现了电动脱粒机,脱粒效率就大大地提高了。    我小时候的家乡,没有污染,没有雾霾,清澈的河水中倒映着人们的身影和蓝天上变幻多姿的云彩,呈现出醉人的画面。不管是河里、水沟里、稻田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会有鱼类,什么鲤鱼、白条、鲫鱼、扒斗齿、鲶鱼、鳝鱼、嘎鱼、小虾、蛤蚌、河螺……应有尽有。在用河水浇地时,时常会有鱼儿误入地垄,满地扑腾,引得喜鹊纷飞,猫狗乱窜。我与小伙伴们经常把小河沟拦截出一段,将水排出,那鱼儿在剩余不多的水里扑腾乱跳,一会就可以逮上一桶。我们沿着河岸寻找螃蟹窝摸螃蟹,午间到稻田里钓青蛙,晚上提着自制的嘎斯矿石灯到河边去照青蛙,初冬到没有水的河沟里挖泥鳅,每次都是收获多多。把这些战利品带回家整理好,或蒸或煮或炸或炒,都是上等的美味。    让人倍感遗憾的是,可能由于滥用化肥、农药等原因,现在这些鱼类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8 15:20

帖子从发表到现在已超过 15 分钟,不能再进行编辑.
这规定太不近人情了!
为什么这样规定?
用意是什么?
这章丘人论坛真奇怪!

四面八方 发表于 2015-3-19 14:10

那些美景
已成为过去
虽然如此
依然值得回味
因为只有回味
才嚼得
五味俱全

雁扬天 发表于 2015-3-24 14:43

:victory::victory: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25 08:26

河山依旧
景色不再

v123456789 发表于 2015-4-7 19:02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v123456789 发表于 2015-4-7 19:02

v123456789 发表于 2015-4-7 19:02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那 水——家乡的记忆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