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山位于博山东南30华里处,占地30平方公里,北界淄川,南毗崮山,横亘东西20华里。主峰高811米,山势雄峻深厚,草丰林茂。其支峰海拔都在700米以上,是博山区四大山系之一 自古有“九十九顶岳阳山”之说。因周围地势相对平坦,晨曦晚照,无时不光,遂取岱岳向阳之意——“岳阳山”。“岳阳如屏横隔齐鲁”之古誉,即源于此。
岳阳山是座古老神奇的山。山上碑多、景奇、水秀,有着其他山景风光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美。 欲登岳阳山主峰,东西南面皆有路可通。东侧一路,迂回险幽,别有趣致。两旁有人工砌成的石阶,人称“七十二盘”。远远望去,如流瀑泻下,像一幅大写意画。南侧一路,由崮山北坡攀行,沟岭起伏,草长石瘦,鸟鸣兔跃,使人深感谷中充满无限生机和情趣。沿北路首先登上一个小山包,俗称“膊罗盖”(膝盖),即见到“长城岭”。从石垒围墙形成的地界,依然能闻到古朴的气息。经过一段称为“快活三里”的平坦小路,大约再走个把小时,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耸入云的峰巅和直刺苍穹的电视转播塔。
登得山来极目远眺,视觉豁然开阔,真乃喜洋洋者也。岳阳山前面陡峭如削,**蔚秀。龙凤(山)峙其背,鲁山观其南。岳阳泉三泉之一的泉鸣泉发于山后,盛夏时节,叮咚有声。水发烟波,绕翠流影。南北岳阴皆因位于岳阳山之阴而得名。岳阳山主峰西侧,有齐长城。齐长城上旧有风门、烽火台。西南崖下是龙门峪和箭楼遗址,其势酷似南天门。
主峰南侧百米悬崖之上,有一天然石洞,穿越东西,洞口凉风习习。出东口则是主峰东侧路,险峰如隘,令人骇目。东侧齐长城就此岳阳山为城,迤俪东延逾淄水,接临朐界东泰山。,
主峰山门外有两米多高圆首大碑两座。题有《岳阳山新建玉皇阁记》碑文。记载着此山原住持全真道士杨正秀在后土庙扩建道房、塑玉皇神像之事。围墙外有一早年石砌戏台,十分宽敞。想见再年庙会之盛况
主峰上主要建筑群分前后二院,前院原为道房,观音阁与后土殿南北相对。南阁匾刻“峻极于天,风貌典雅”。北匾则是“慈航普渡”。二匾均为乾隆年间书刻。
阁外有明朝嘉靖十五年碑。此碑为本山最早之碑,其反映了捻军起义抗明的历史轶事。后土殿创建于元代,为本山石建鼻祖,碑记有明穆宗朱载*年号。
碧霞祠建于康熙丁未(1667),刻有“碧霞驻节”门匾。东北角处是女社屋旧址。墙嵌有北崮山人民于民国17年的石匾,名曰“女众会所”。庙南有道士林,芦苇丛生间,有石碑若干。 后土殿为二层,上层是玉皇宫,额刻:“金阙云宫”。虽已残缺,仍显现其雄浑古朴的气势。整个建筑彩绘斗拱,井然有序。危耸群峰。乃本山之最高建筑。玉皇宫东西有窗,相传可望日,观黄河,眺泰山。《博山乡土志》记有:“极目西南见有黑云绋地是为泰山,且开其北阁,日出东海的景观更可远远望见”。
岳阳山曾是明代山东农民起义军首领唐赛儿举兵抗明的根据地。人们广泛传诵着这位女英雄的传奇故事。清初,吕文兆的百回六十万字小说《女仙外史》,就是根据唐赛儿的传说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