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8 08:23

那学校——家乡的记忆之五

    后营学校,当地人都叫“大庙”,是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母校。我们前、后、西、中四个营的孩子都在那里上学。

学校为什么会叫“大庙”呢,因为在解放前这里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名叫“兴福寺”。坐北朝南,大门口左右各有一棵两人合拢都搂抱不过来的老国槐树,尽管树干腹部早已干枯成洞,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大门南面是一片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0米的广场,这是我们上体育课和开运动会的场地。广场南边正中有一个古香古色的高大戏台,周边设有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中间是篮球场。我上学的时候,校门两边白色院墙上写着红色的大字,西边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东边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学校(寺庙)的建筑共分前、后、东、西、西南等五个院落。进入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砖镶边的影壁墙,影壁墙芯白底红字书写着:“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转过影壁墙就是前院,这是整个学校(寺庙)最大的院落。北面正中是“大殿”,门口东、西边各有一棵一人抱不过来、十多米高的老柏树(1960年被当时的公社砍伐拉去做了挡水用的闸板)。东院南屋西山墙边有一棵树冠硕大的芙蓉树。树叶纤细似羽,日出而开,日落而合。花开时节,粉色的花朵成簇,形似绒球,清香袭人。东西两侧是厢房,东南角是钟楼,西南角是鼓楼。“大殿”是穿堂式建筑,出后门就是后院,这里是寺庙的菜地和卫生间。“大殿”东侧是东院,建有北屋、南屋和东屋。“大殿”西侧为西院,南、西两面是一般的房屋,北面是一座大台屋。在前院的西面还有一个院落,东、西、南三面都是一般的房屋,北面是一座小台屋(我们都叫锁皮屋)。在整个寺庙中,“大殿”是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间穿堂式的殿堂,内径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12米。采用梁柱结构,四个墙角各有一根立柱,殿堂内有四根立柱。每根立柱都很粗,一个人都搂抱不过来。立柱的下部镶嵌在石础之上,立柱顶端架横梁,横梁上又立短柱,短柱上又架一较短的横梁。这样重叠数层短柱,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形成一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檩子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顶荷载,联结横向构架。“大殿”从外部看,斗拱交错,气魄恢宏。整个殿顶全是彩色的琉璃大瓦覆盖,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屋檐高挑向上翘起,分为上下两层,由多种曲弧形状的涂彩木块重叠装配而成的斗拱硕大,看上去较为深远。房脊曲线优美,两端装饰的鸱吻简单、粗犷而大气。兴福寺建于何年何月,已经无法考究,根据寺庙大门口两边古老的国槐树、“大殿”的木质梁柱结构和其外部的建筑风格来分析,笔者认为“兴福寺”或许是初建于唐朝晚期。1976年,由于学生增多,“大庙”已经容纳不了所有的学生。在当时的管区书记杨少庆主持下,决定拆除“大庙”,利用其旧砖瓦和木料,在赭山北麓、三干渠南岸的“王家坟”建设新的学校(当时都习惯称之为:建校),“大殿”就在此时被拆除。拆除时在“大殿”顶端的横梁上发现一块木条,上面写有“第二次大修监修:刘自平(红字)”,还用黑字写有瓦工、木工等若干人的姓名。由《刘氏家谱》查得“刘自平系刘氏三世祖,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卒于乾隆三十一年,享年67岁。”由此可以推断,“大殿”曾于乾隆十一年左右进行了第二次大修。我1963年上小学时,先是在村子南门外“南店”的南屋中上课,有李桂珍、张秀珍和张宝泉三位老师任教。1966年读三年级时,才转到“大庙”西南院的东屋中上课。那时“大殿”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大铜钟就挂在门前的芙蓉树上,清脆的钟声就是我们在校一切活动的统一号令。西院南屋是校长室,其他的房屋就是不同年级的教室。我刚转到“大庙”上学,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就连我们这些小学生也是经常停课。一是背诵《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什么的。二是排练节目,跟着高年级的学生出去搞宣传。我记得第一次排练的节目,是高年级学生张守博给指导的表演唱《我们走在大路上》。三是经常以小组为单位,扛着红旗,举着毛主席像或者语录牌,到大路边上,拦住过往行人,让人家背一段毛主席语录,不会背的就不让走,要让我们教会一段才能放行。到了上初中时,早上到校后,先要利用早读时间读《毛泽东选集》,每天都要汇报读到了多少页。上第一节课的老师一进教室,作为班长的我,就要高喊“起立,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师生一起连喊三遍“万寿无疆!”,“祝敬爱的林副主席:”“身体健康!”然后起头合唱《东方红》,最后再让师生一起打开《毛主席语录》第**页,我给大家读几段事先选择好的毛主席语录。这三个程序结束了,才开始上课。

我上初中时,根本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一是因为搞教育革命,突出政治,教学不被重视。例如《数学》一章才有一个“学和用”,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练习题目:1、向工人学习……2、向农民学习……3、向解放军学习……4、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二是学校经常组织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赛诗会、忆苦思甜大会、批判大会。那时学校组织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我都被班里推荐去发言,还曾被选拔为后营学校的代表,到明水参加了公社组织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学校组织歌颂毛主席的赛诗会,我以一首“太阳一出万道霞,霞光万丈照万家,太阳就是毛主席,照开中国七亿花”,受到好评。学校组织“批判右派分子刘焕峙大会”,我被选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其实,刘焕峙老师,我并不认识,好像他也没有在后营学校教过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批判他。反正发言稿是老师写好的,我就是上去读一下。至今我还记得,上台前老师让我进行练习,批判稿中有这样一段:“右派分子刘焕峙,为了充当反革命英雄,改名为:刘英。试问刘焕峙:你改名刘英,是不是想当反革命英雄啊?”老师说:“这一句,你必须脱开稿子看着他问,声音要大,要拿出非常气愤的样子来。你问了,他肯定回答:‘是!’,然后你再往下读。”我疑惑地问:“他要是回答不是,或者是不回答,我怎么办啊?”老师说:“不会的,他肯定回答‘是!’”果然我上台发言问他时,他回答了“是!”然后我就顺着稿子继续往下念:“好!大家都听到了,他改名为刘英,就是想当反革命的英雄,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丑恶野心。”后来好长一段时间我都纳闷,他怎么就想当反革命的英雄呢?而且自己还承认。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学校组织了秧歌队。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手拿粉红色的大纸花,在李景勇等老师击打的“呛!呛!呛呛起!……”的锣鼓声中,边走边舞步行去明水章丘四中操场参加庆祝大会。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先后给我当班主任的李桂珍、李景勇、刘树宝、张金峰等老师都对我的人生成长给予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老师魏玉明、李月芳,语文老师刘树宝、魏厚香,工业基础知识老师王绍红、韩艳红,农业基础知识老师张秉太,历史地理老师魏厚香,都让我受益匪浅。还有稳重儒雅的李宗度校长、潇洒帅气的王兴中老师、泼辣大气的李红娥老师、善良朴实的李美香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告别家乡来省城学习、工作已经三十八年了。如今的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记忆中的印象已经是大相径庭,但是自己对家乡那份炙热的情意却越发浓烈。记忆是幸福,回忆是洗礼。回忆使记忆更加深刻,将心灵洗涤得更加纯净。我把斑驳记忆的碎片予以整理,写出这些自己认为值得珍藏,值得用一生去体会的印记,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用心去品尝,去享受……既作为我同代人追忆、分享的素材,也给后人留下一点凭以想象、评价的资料。衷心祝愿家乡更加兴旺发达,祝愿父老乡亲们更加安康幸福!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8 08:48

帖子从发表到现在已超过 15 分钟,不能再进行编辑.
这规定太不近人情了!
为什么这样规定?
用意是什么?
真奇怪!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8 16:39

那学校——家乡的记忆之五 后营学校,当地人都叫“大庙”,是我读小学和初中的母校。我们前、后、西、中四个营的孩子都在那里上学。学校为什么会叫“大庙”呢,因为在解放前这里是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名叫“兴福寺”。坐北朝南,大门口左右各有一棵两人合拢都搂抱不过来的老国槐树,尽管树干腹部早已干枯成洞,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苍苍。大门南面是一片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约50米的广场,这是我们上体育课和开运动会的场地。广场南边正中有一个古香古色的高大戏台,周边设有单杠、双杠等体育设施,中间是篮球场。我上学的时候,校门两边白色院墙上写着红色的大字,西边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东边是“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整个学校(寺庙)的建筑共分前、后、东、西、西南等五个院落。进入学校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砖镶边的影壁墙,影壁墙芯白底红字书写着:“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转过影壁墙就是前院,这是整个学校(寺庙)最大的院落。北面正中是“大殿”,门口东、西边各有一棵一人抱不过来、十多米高的老柏树(1960年被当时的公社砍伐拉去做了挡水用的闸板)。东院南屋西山墙边有一棵树冠硕大的芙蓉树。树叶纤细似羽,日出而开,日落而合。花开时节,粉色的花朵成簇,形似绒球,清香袭人。东西两侧是厢房,东南角是钟楼,西南角是鼓楼。“大殿”是穿堂式建筑,出后门就是后院,这里是寺庙的菜地和卫生间。“大殿”东侧是东院,建有北屋、南屋和东屋。“大殿”西侧为西院,南、西两面是一般的房屋,北面是一座大台屋。在前院的西面还有一个院落,东、西、南三面都是一般的房屋,北面是一座小台屋(我们都叫锁皮屋)。在整个寺庙中,“大殿”是最为雄伟壮观的建筑。它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间穿堂式的殿堂,内径东西长约16米,南北宽约12米。采用梁柱结构,四个墙角各有一根立柱,殿堂内有四根立柱。每根立柱都很粗,一个人都搂抱不过来。立柱的下部镶嵌在石础之上,立柱顶端架横梁,横梁上又立短柱,短柱上又架一较短的横梁。这样重叠数层短柱,架起逐层缩短的梁架。最上一层立一根顶脊柱,形成一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的木构架之间,以横向的枋联结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顶脊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子。檩子上排列椽子,承载屋顶荷载,联结横向构架。“大殿”从外部看,斗拱交错,气魄恢宏。整个殿顶全是彩色的琉璃大瓦覆盖,金碧辉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屋檐高挑向上翘起,分为上下两层,由多种曲弧形状的涂彩木块重叠装配而成的斗拱硕大,看上去较为深远。房脊曲线优美,两端装饰的鸱吻简单、粗犷而大气。兴福寺建于何年何月,已经无法考究,根据寺庙大门口两边古老的国槐树、“大殿”的木质梁柱结构和其外部的建筑风格来分析,笔者认为“兴福寺”或许是初建于唐朝晚期。1976年,由于学生增多,“大庙”已经容纳不了所有的学生。在当时的管区书记杨少庆主持下,决定拆除“大庙”,利用其旧砖瓦和木料,在赭山北麓、三干渠南岸的“王家坟”建设新的学校(当时都习惯称之为:建校),“大殿”就在此时被拆除。拆除时在“大殿”顶端的横梁上发现一块木条,上面写有“第二次大修监修:刘自平(红字)”,还用黑字写有瓦工、木工若干人。由《刘氏家谱》查得“刘自平系刘氏三世祖,生于康熙三十九年,卒于乾隆三十一年,享年67岁。”由此可以推断,“大殿”曾于乾隆十一年左右进行了第二次大修。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18 16:42

我1963年上小学时,先是在村子南门外“南店”的南屋中上课,有李桂珍、张秀珍和张宝泉三位老师任教。1966年读三年级时,才转到“大庙”西南院的东屋中上课。那时“大殿”是老师们的办公室,大铜钟就挂在门前的芙蓉树上,清脆的钟声就是我们在校一切活动的统一号令。西院南屋是校长室,其他的房屋就是不同年级的教室。我刚转到“大庙”上学,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就连我们这些小学生也是经常停课。一是背诵《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什么的。二是排练节目,跟着高年级的学生出去搞宣传。我记得第一次排练的节目,是高年级学生张守博给指导的表演唱《我们走在大路上》。三是经常以小组为单位,扛着红旗,举着毛主席像或者语录牌,到大路边上,拦住过往行人,让人家背一段毛主席语录,不会背的就不让走,要让我们教会一段才能放行。到了上初中时,早上到校后,先要利用早读时间读《毛泽东选集》,每天都要汇报读到了多少页。上第一节课的老师一进教室,作为班长的我,就要高喊“起立,首先让我们共同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师生一起连喊三遍“万寿无疆!”,“祝敬爱的林副主席:”“身体健康!”然后起头合唱《东方红》,最后再让师生一起打开《毛主席语录》第**页,我给大家读几段事先选择好的毛主席语录。这三个程序结束了,才开始上课。                              我上初中时,根本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一是因为搞教育革命,突出政治,教学不被重视。例如《数学》一章才有一个“学和用”,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练习题目:1、向工人学习……2、向农民学习……3、向解放军学习……4、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二是学校经常组织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赛诗会、忆苦思甜大会、批判大会。那时学校组织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我都被班里推荐去发言,还曾被选拔为后营学校的代表,到明水参加了公社组织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经验交流会。学校组织歌颂毛主席的赛诗会,我以一首“太阳一出万道霞,霞光万丈照万家,太阳就是毛主席,照开中国七亿花”,受到好评。学校组织“批判右派分子刘焕峙大会”,我被选为学生代表上台发言。其实,刘焕峙老师,我并不认识,好像他也没有在后营学校教过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批判他。反正发言稿是老师写好的,我就是上去读一下。至今我还记得,上台前老师让我进行练习,批判稿中有这样一段:“右派分子刘焕峙,为了充当反革命英雄,改名为:刘英。试问刘焕峙:你改名刘英,是不是想当反革命英雄啊?”老师说:“这一句,你必须脱开稿子看着他问,声音要大,要拿出非常气愤的样子来。你问了,他肯定回答:‘是!’,然后你再往下读。”我疑惑地问:“他要是回答不是,或者是不回答,我怎么办啊?”老师说:“不会的,他肯定回答‘是!’”果然我上台发言问他时,他回答了“是!”然后我就顺着稿子继续往下念:“好!大家都听到了,他改名为刘英,就是想当反革命的英雄,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丑恶野心。”后来好长一段时间我都纳闷,他怎么就想当反革命的英雄呢?而且自己还承认。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学校组织了秧歌队。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手拿粉红色的大纸花,在李景勇等老师击打的“呛!呛!呛呛起!……”的锣鼓声中,边走边舞步行去明水章丘四中操场参加庆祝大会。 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先后给我当班主任的李桂珍、李景勇、刘树宝、张金峰等老师都对我的人生成长给予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老师魏玉明、李月芳,语文老师刘树宝、魏厚香,工业基础知识老师王绍红、韩艳红,农业基础知识老师张秉太,历史地理老师魏厚香,都让我受益匪浅。还有稳重儒雅的李宗度校长、潇洒帅气的王兴中老师、泼辣大气的李红娥老师、善良朴实的李美香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告别家乡来省城学习、工作已经三十八年了。如今的家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记忆中的印象已经是大相径庭,但是自己对家乡那份炙热的情意却越发浓烈。记忆是幸福,回忆是洗礼。回忆使记忆更加深刻,将心灵洗涤得更加纯净。我把斑驳记忆的碎片予以整理,写出这些自己认为值得珍藏,值得用一生去体会的印记,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用心去品尝,去享受……既作为我同代人追忆、分享的素材,也给后人留下一点凭以想象、评价的资料。衷心祝愿家乡更加兴旺发达,祝愿父老乡亲们更加安康幸福!

西营光明磊落 发表于 2015-3-25 08:29

章丘论坛有点糟
十五分钟把卷交
怎么能写好文章
没有时间细推敲

v123456789 发表于 2015-4-7 19:03

:D:D:D:D:D

v123456789 发表于 2015-4-7 19:03

v123456789 发表于 2015-4-7 19:03


:D:D:D:D

v123456789 发表于 2015-4-7 19:03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v123456789 发表于 2015-4-7 19:03

:time::time::time::time::tim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学校——家乡的记忆之五